蜈蚣在传统医学中具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惊风抽搐、疮疡肿毒等病症。蜈蚣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和抗肿瘤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独特的药用价值。
蜈蚣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医籍,《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认为其性温、味辛,归肝经。现代药理蜈蚣体内含有蜈蚣毒素、蛋白质和多肽类物质,这些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缓解关节肿痛,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蜈蚣提取物对某些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和诱导凋亡发挥抗肿瘤潜力。在中医外科中,蜈蚣常与全蝎、僵蚕等配伍,用于治疗毒蛇咬伤或痈疽疮毒,其解毒散结的作用备受推崇。
使用蜈蚣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滥用。蜈蚣毒性较强,过量服用可能导致中毒反应,如恶心、呕吐甚至休克。孕妇、儿童及体质虚弱者应避免使用。入药时多采用炮制品以降低毒性,生品仅限外用。现代研究虽证实其部分药理作用,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临床配伍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镇静类药物同用。贮藏时应防潮防蛀,确保药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