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潮热通常由阴虚内热、湿热蕴结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中医认为,午后阳气渐衰,阴气未盛,阴虚者易出现虚热内生,导致潮热;西医则多考虑激素波动、感染或慢性疾病等因素。不同体质和病因表现各异,需结合具体症状判断。
阴虚体质人群常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伴随盗汗、口干舌燥,舌红少苔。湿热内蕴者多表现为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舌苔黄腻,可能与饮食油腻或环境潮湿相关。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易出现阵发性潮热,西医称为血管舒缩症状。慢性感染如结核病也可能导致长期午后低热,需结合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查鉴别。自主神经失调者常伴心悸、多汗,与情绪压力密切相关。
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免疫病等。中医调理以滋阴降火或清热化湿为主,常用方剂如知柏地黄丸、三仁汤。西医治疗需针对原发病,激素替代疗法适用于更年期症状。日常避免辛辣燥热食物,保持作息规律,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体温。湿热体质者需减少肥甘厚味,阴虚者宜多食银耳、百合等滋阴之品。若潮热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滥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