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可通过骨密度检测判断骨质流失程度、X线检查观察骨骼结构变化、血液检测评估钙磷代谢水平、尿检分析骨吸收标志物、定量超声检测测量骨骼弹性与强度。具体分析如下:
1.骨密度检测: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或定量CT扫描测量骨骼矿物质含量,直接反映骨质流失情况。腰椎和髋部是常用检测部位,结果以T值和Z值表示,T值低于-2.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2.X线检查:普通X线片可显示骨骼整体形态,但需骨质流失30%以上才能观察到明显变化。常见表现为椎体压缩性骨折或骨小梁稀疏,适用于中晚期筛查。
3.血液检测:检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评估骨代谢平衡状态。钙磷异常可能提示骨形成或吸收障碍,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4.尿检分析:收集24小时尿液检测脱氧吡啶啉等骨吸收标志物,反映破骨细胞活性。数值升高提示骨流失加速,适用于早期筛查和疗效监测。
5.定量超声检测:利用超声波测量跟骨或胫骨等部位的声速衰减,间接评估骨密度和弹性。操作简便且无辐射,但精度低于骨密度检测,多用于初步筛查。
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以上,避免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孕妇禁用X线和CT类检测,超声检测无禁忌。结果需由专业医师结合临床症状解读,单一指标异常不可直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