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血象特点包括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小板计数显著上升、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血沉加快。具体分析如下:
1.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川崎病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常超过15×10⁹/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能与全身炎症反应有关。白细胞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相关,部分病例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2.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中性粒细胞占比可达80%以上,核左移现象明显,提示急性炎症状态。中性粒细胞活化释放炎性因子,参与血管内皮损伤过程。
3.血小板计数显著上升:病程第2-3周血小板常升至450×10⁹/L以上,甚至超过1000×10⁹/L,与炎症刺激巨核细胞增生有关。血小板异常增高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4.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C反应蛋白多超过50mg/L,且升高程度与发热持续时间正相关。该指标是判断炎症活动度的重要依据,对疗效监测有指导意义。
5.血沉加快:血沉常超过40mm/h,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等急性期蛋白增多。血沉变化较C反应蛋白恢复慢,可用于评估病程进展。
川崎病需与败血症、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鉴别,血象动态监测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风险有提示作用。治疗期间需关注血小板及炎症指标变化,避免漏诊不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