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出生后常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出现轻度黄染。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这种黄疸属于正常生理过程,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多数情况下无需特殊干预。
生理性黄疸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呈现浅黄色,多见于面部、躯干和四肢,巩膜也可能轻微发黄。黄疸程度较轻,通常不会蔓延至手脚心。新生儿一般状态良好,吃奶、睡眠、大小便均正常,体温稳定,无其他异常表现。早产儿黄疸可能持续时间稍长,但通常不超过3-4周。胆红素水平一般在安全范围内,足月儿不超过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15mg/dl。若黄疸出现时间过早24小时内、进展过快或伴有其他症状,则需警惕病理性黄疸的可能。
观察新生儿黄疸时需注意保持充足喂养,促进排便有助于胆红素排出。自然光线或白光下观察皮肤颜色更准确,避免在黄光下误判。避免自行使用民间偏方或药物,如茵栀黄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若发现黄疸范围扩大至四肢末端、颜色加深呈橙黄色,或伴有精神差、拒奶、发热、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早产儿、低体重儿或存在溶血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更需密切监测。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能出现母乳性黄疸,但需由医生排除其他病因后再作判断。定期随访胆红素水平对评估黄疸变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