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需要检查尿液分析、血液生化、影像学检查、结石成分分析、肾功能评估。具体分析如下:
1.尿液分析:尿液分析是诊断肾结石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结晶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结石活动。尿液酸碱度测定有助于判断结石类型,如尿酸结石多见于酸性尿,磷酸钙结石多见于碱性尿。24小时尿液成分分析可评估代谢异常,如钙、草酸、尿酸排泄量是否过高。
2.血液生化: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钙、血磷、血尿酸、肌酐等指标,用于评估代谢状态及肾功能。血钙升高可能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尿酸升高与尿酸结石相关。肌酐水平反映肾脏滤过功能,若升高需警惕肾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也可能影响结石形成。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肾结石的关键,超声检查无创且便捷,可发现结石位置及肾积水情况。X线检查适用于阳性结石,如草酸钙结石。CT检查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结石大小、位置及梗阻程度,是诊断的金标准。磁共振水成像适用于孕妇等特殊人群。
4.结石成分分析:结石成分分析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确定结石类型,如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等。不同成分的结石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尿酸结石可通过碱化尿液溶解,感染性结石需抗感染治疗。分析结果可指导饮食调整及药物选择,预防复发。
5.肾功能评估:肾功能评估包括肾小球滤过率、肾脏超声、核素扫描等,判断结石是否导致肾功能损害。长期梗阻可能引起肾积水或萎缩,需及时干预。动态监测肾功能变化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保护残余肾功能。
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影像学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孕妇慎选X线或CT。尿液标本应取晨尿中段,避免污染。血液检查前避免高脂饮食,以免影响结果。结石排出后应保留标本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