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蛔虫病需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生食蔬果彻底清洗、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避免赤脚接触污染土壤、定期进行驱虫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饭前便后洗手:蛔虫卵可能通过污染的手进入口腔,正确洗手能有效阻断传播途径。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搓洗双手至少20秒,重点清洁指缝和指甲缝。儿童玩耍后、成人接触泥土后更需彻底洗手。洗手后避免用不洁毛巾擦拭,建议自然晾干或使用一次性纸巾。养成固定洗手习惯可降低感染风险。
2.生食蔬果彻底清洗:附着在农产品表面的虫卵是主要传染源。建议先冲洗表面污垢,再用淡盐水浸泡15分钟,最后用流水逐片冲洗。根茎类蔬菜需用软刷清洁凹槽处。生菜、草莓等不易去皮的水果建议焯烫处理。农村地区使用粪肥种植的作物更需充分加热后食用。
3.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自然水体可能含有蛔虫卵。饮用水需煮沸1分钟以上,或使用合格净水设备过滤。野外活动时避免直接饮用溪水、井水。储水容器应每周消毒,防止二次污染。学校、工地等集体场所应提供达标饮用水,杜绝共用饮水器具。
4.避免赤脚接触污染土壤:幼虫能穿透皮肤感染。在农田、菜园等区域需穿胶鞋作业,儿童游乐场地应铺设清洁砂土。皮肤接触泥土后立即用酒精棉片消毒。赤脚行走后需用硫磺皂清洗足部,尤其注意趾间清洁。雨季时潮湿土壤更易传播,需加强防护。
5.定期进行驱虫治疗:流行区居民每半年服用一次广谱驱虫药物。家庭中有感染者时,全体成员需同步服药。服药期间搭配高纤维饮食促进虫体排出。驱虫后两周复查粪便,未根治者需重复用药。孕妇及婴幼儿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
蛔虫卵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月,消毒时需使用60℃以上热水或含氯制剂。出现腹痛、营养不良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流行地区学校应开展卫生教育,医疗机构需做好病例登记。慢性感染者可能引发肠梗阻等并发症,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