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可能导致尿蛋白出现。尿路感染时,细菌侵入泌尿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可能造成肾脏或尿路黏膜损伤,导致蛋白质漏入尿液中。但尿蛋白通常为一过性,感染控制后可恢复正常,若持续存在需警惕其他肾脏疾病。
尿路感染引起尿蛋白的机制与炎症程度密切相关。感染时,细菌毒素和炎性因子可能增加肾小球通透性或损伤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使本应被保留的蛋白质进入尿液。尤其上行性感染累及肾脏时,如肾盂肾炎,尿蛋白阳性率更高。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白细胞尿、血尿等症状。临床常用尿常规和尿蛋白定量检测评估,若尿蛋白定性+或24小时尿蛋白超过150mg,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尿路感染合并尿蛋白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同时需多饮水、保持排尿通畅。感染治愈后应复查尿蛋白,若持续异常需进一步排查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潜在疾病。日常需注意会阴清洁、避免憋尿,糖尿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更需警惕复杂感染。尿蛋白长期存在可能提示肾功能受损,需通过血肌酐、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