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时尿液可能呈现深黄色、浑浊尿、血尿、粉红色尿、绿色尿。具体分析如下:

1.深黄色:尿液颜色加深可能与尿液中水分减少或炎症导致代谢产物增加有关。尿路感染时,细菌繁殖刺激尿道黏膜,使尿液浓缩,呈现深黄色。部分患者伴随排尿灼热感,尿液气味也可能变得刺鼻。
2.浑浊尿:尿液中混入脓液或脱落的上皮细胞时,会显得浑浊。尿路感染引发黏膜损伤,白细胞聚集形成脓液,使尿液失去透明性。严重时可见絮状沉淀,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感染程度。
3.血尿:尿道或膀胱黏膜破损时,红细胞进入尿液,呈现洗肉水样或鲜红色。感染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轻微摩擦即可引发出血。血尿程度与感染范围相关,需警惕合并结石或肿瘤。
4.粉红色尿:少量血液混合尿液后稀释呈粉红色,常见于下尿路感染。膀胱颈或尿道黏膜充血后,渗血与尿液混合,颜色较血尿浅。部分药物或食物也可能导致类似变化,需结合临床鉴别。
5.绿色尿:罕见情况下,特定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产生绿色色素。这类感染多伴随严重炎症,尿液可能散发异味。绿色尿需优先排除药物或染料干扰,再考虑病原体特性。
出现上述尿液变化时,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延误治疗。日常需保持水分摄入,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憋尿行为。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加重尿路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