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后出现血块通常是由于负压作用下局部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渗出后在皮肤表面凝结形成的。这种现象在传统医学中被称为瘀血外排,现代医学解释为局部微循环损伤后的生理反应,血块颜色多呈暗红或紫黑色,与皮下出血的病理过程相关。
拔罐产生的负压会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当吸力超过毛细血管耐受强度时,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红细胞和血浆成分渗出。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接触组织因子后形成纤维蛋白网,包裹血细胞形成凝块。体质虚弱、凝血功能异常或操作力度过大时更易出现明显血块。传统医学认为这属于邪气外透的表现,但现代医学强调需区分正常反应与异常出血。血块通常在3-5天内逐渐吸收,伴随的淤青约7-10天消退。
操作前需确认无出血性疾病或服用抗凝药物,皮肤破损部位禁止拔罐。血块面积超过硬币大小或持续增大时需就医,排除血小板减少等病理因素。拔罐后24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血块处不可强行擦拭。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和孕妇出现血块应特别警惕感染风险。血块伴随剧烈疼痛、发热或皮肤坏死时,需立即终止治疗并接受专业处理。定期拔罐者建议间隔时间不少于两周,同一部位需待淤血完全吸收后再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