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治疗原则是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纠正诱因并预防复发。治疗需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患者基础状况及病原学结果综合制定方案,核心目标是消除病原体、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急性期以药物干预为主,慢性或复杂病例需结合病因治疗与长期管理。
抗生素的选择是治疗关键。下尿路感染如膀胱炎通常采用短程疗法,口服喹诺酮类、磷霉素或头孢类等药物3-5天。上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需静脉给药转口服,疗程延长至7-14天。治疗前应尽可能进行尿培养和药敏试验,但经验性用药需参考本地区常见病原菌耐药谱。反复感染者需排查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结石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绝经后女性可考虑局部雌激素治疗以改善尿路防御功能。妊娠期患者需选择对胎儿安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治疗期间需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喹诺酮类可能引起肌腱损伤或中枢神经症状。症状缓解后仍需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避免耐药性产生。每日饮水2000ml以上可机械性冲洗尿路,但肾功能不全者需控制入量。避免憋尿及性生活后及时排尿有助于预防复发。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因高血糖环境易促发感染。随访尿常规及培养确认病原体清除,复杂感染停药后1-2周需复查。长期留置导尿管者需评估导管必要性,优先选择间歇导尿替代持续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