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全部病例的75%-80%。其他常见病因包括脑血管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凝血功能障碍、颅内肿瘤或感染性病变等。极少数情况下,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药物滥用也可能诱发出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机制与血管结构异常密切相关。颅内动脉瘤多因血管壁中膜层先天性缺陷或后天退行性改变,在血流冲击下逐渐形成囊状突起,最终破裂出血。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其异常血管团缺乏毛细血管床,脆弱的血管壁在高压血流下易破裂。烟雾病患者的颈内动脉末端进行性狭窄,代偿形成的侧支血管网结构不完善,同样存在出血风险。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或抗凝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加重出血倾向。部分病例与可卡因等血管活性物质滥用相关,这类物质可引起血管痉挛或急性血压升高。
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警惕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腰椎穿刺仅适用于CT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例。治疗关键在于稳定生命体征,控制颅内压,并尽早通过CTA或DSA明确出血原因。动脉瘤性出血应在72小时内干预,优先考虑血管内栓塞或手术夹闭。需密切监测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恢复期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控制血压,定期随访评估神经功能。未明确病因的出血患者需在3-6个月后复查脑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