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脓苔通常无法自行吸收。脓苔由坏死组织、炎性细胞和细菌组成,属于感染性渗出物,需要通过清创或医疗干预清除,否则可能加重感染或延迟愈合。
脓苔的形成往往提示伤口存在细菌感染或炎症反应。机体虽能通过免疫系统逐步分解部分坏死物质,但脓苔的黏稠结构和病原微生物会阻碍这一过程。若未及时处理,脓苔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导致感染扩散,甚至引发全身症状如发热或败血症。临床通常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机械清创或敷料如水凝胶软化后清除,必要时联合抗生素治疗。
处理脓苔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或自行撕扯,防止二次感染。深部或大范围脓苔需由医护人员评估,可能需手术清创。日常护理中,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脓苔颜色、气味变化。若出现红肿加剧、疼痛或发热,应立即就医。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更需警惕,此类人群感染风险高,愈合能力差,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