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压缩性骨折后遗症包括慢性背部疼痛、脊柱后凸畸形、神经功能受损、活动能力受限、内脏功能受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慢性背部疼痛:胸椎压缩性骨折后,椎体结构改变可能导致局部力学失衡,长期负荷异常引发持续性疼痛。骨折愈合过程中若出现骨痂形成不良或关节突关节紊乱,可能加重疼痛症状。疼痛多集中在骨折节段,可向肋间放射,久坐或负重时加剧。部分患者因疼痛长期存在,可能继发肌肉痉挛或软组织粘连,进一步影响生活质量。
2.脊柱后凸畸形:椎体前缘压缩导致脊柱生理曲度异常,形成驼背样改变。畸形进展可能引发相邻椎体代偿性前凸,加速椎间盘退变。严重后凸可能压迫胸腔脏器,影响呼吸功能。畸形固定后难以通过保守治疗逆转,需手术矫正。早期佩戴支具可延缓畸形发展,但无法完全避免。
3.神经功能受损:骨折碎片或椎体塌陷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甚至截瘫。胸段脊髓受压可能导致束带感或大小便功能障碍。神经损伤程度与骨折严重性相关,部分患者需紧急减压手术。迟发性神经症状可能源于骨折后血肿机化或脊柱不稳。
4.活动能力受限:脊柱稳定性下降导致弯腰、转身等动作受限,严重者需依赖助行工具。长期制动可能引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进一步降低活动范围。患者因恐惧疼痛而减少运动,形成恶性循环。康复训练需在保护脊柱前提下逐步恢复功能。
5.内脏功能受影响:胸椎严重变形可能减少胸腔容积,影响肺通气功能,出现呼吸困难。脊柱畸形还可能改变腹腔压力,导致消化功能紊乱或尿潴留。长期卧床者更易出现心肺功能代偿不足。
骨折后需严格遵循医嘱制动,避免过早负重。康复期应加强营养支持,定期影像学评估愈合情况。出现新发疼痛或神经症状需及时就医。功能锻炼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逐步增加强度。保持正确坐姿和睡姿,减少脊柱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