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消退。黄疸最初出现在面部,随着程度加重,可能蔓延至躯干、四肢甚至手足心。部分新生儿可能伴有嗜睡、吃奶减少或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尖叫、抽搐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黄疸与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表现为轻度黄染,多在1-2周内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24小时内、进展快、程度重,可能由母婴血型不合、感染、胆道闭锁等病因引起。检测胆红素水平是判断黄疸程度的重要依据,经皮测胆仪或血液检查可帮助评估。光照疗法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严重病例需换血治疗。母乳性黄疸是特殊类型,可能与母乳成分有关,通常不影响健康。
密切观察黄疸变化至关重要。注意黄疸出现时间、范围扩展速度和伴随症状。保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脱水加重黄疸。避免使用民间偏方或自行用药,不当处理可能掩盖病情。室内光线可能影响肉眼判断,建议在自然光下观察。早产儿、低体重儿更易发生严重黄疸,需加强监测。出现拒奶、精神差、四肢强直等表现应立即就医。定期随访可及时发现延迟消退的黄疸,排除潜在疾病。医护人员会根据黄疸程度和风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