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炎主要包括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萎缩性阴道炎、非特异性阴道炎。具体分析如下:
1.细菌性阴道炎:由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衡引起,常见症状为灰白色分泌物伴有鱼腥味,分泌物稀薄且量多。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厌氧菌过度繁殖是主要特征。诊断通常通过分泌物检测和胺试验确认。治疗以抗菌药物为主,同时需调节阴道微生态平衡。
2.霉菌性阴道炎:主要由念珠菌感染导致,典型症状为外阴瘙痒、灼痛及豆渣样分泌物。阴道环境偏酸、免疫力下降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易诱发。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分泌物镜检。治疗采用抗真菌药物,需避免过度清洗或穿紧身衣物。
3.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表现为黄绿色泡沫状分泌物及外阴刺激症状。通过性接触传播,常合并尿道感染。诊断依靠分泌物镜检或培养。治疗需口服或局部使用抗滴虫药物,性伴侣需同步治疗以防复发。
4.萎缩性阴道炎: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阴道黏膜变薄、干燥。症状包括瘙痒、灼热感及性交疼痛。诊断结合年龄和临床表现。治疗以局部雌激素替代为主,辅以保湿润滑剂改善不适。
5.非特异性阴道炎:病因复杂,可能与化学刺激、过敏或卫生习惯不良有关。症状多样,如分泌物增多、轻度瘙痒。诊断需排除其他类型阴道炎。治疗针对诱因调整,如避免刺激性产品并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阴道炎类型不同,表现和治疗方法各异。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治疗期间需遵医嘱完成疗程,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性生活或使用避孕套减少交叉感染风险。饮食清淡、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