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早期诊断和科学干预对控制病情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以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风险。
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毒复制活跃度及肝功能情况制定。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肝病进展。定期检查肝功能、HBV-DNA载量、甲胎蛋白及肝脏超声等指标,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状态。对于肝功能异常者,可能需要保肝药物辅助治疗。日常生活中需严格戒酒,避免使用损伤肝脏的药物,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感染,但已感染者需关注病情变化,避免传染他人。
注意事项包括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免加重肝脏负担。饮食上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多选择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清淡食物。与他人密切接触时,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体液传播。治疗期间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需严格遵循医嘱。出现乏力、黄疸、腹胀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复查。慢性乙肝患者需终身管理,定期随访,确保病情稳定。通过科学治疗和健康管理,乙型肝炎患者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