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是一种中药材,指代某些具有特定药用价值的树木或植物部位,常见于传统中医理论体系。不同地区对白木的具体定义可能存在差异,但通常涉及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等功效的植物材料,如五加科植物白木通或特定树种的白色木质部分。这类药材在《本草纲目》等典籍中虽有记载,但需结合现代研究明确其具体基原。
白木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性味归经与临床应用中。以白木通为例,其味苦性寒,归心、小肠经,传统用于利尿通淋、清心降火。部分地区的白木可能指代樟科植物白木香,其木质部含挥发油成分,具有理气止痛作用。现代药理这类植物多含有萜类、黄酮等活性成分,对消炎镇痛、改善微循环有一定效果。在南方少数民族医药中,白树类的白色树皮常被外用治疗跌打损伤,煎煮后内服可缓解关节肿痛。使用时多配伍其他药材以增强疗效,如与牛膝同用可加强祛风湿效果。
使用白木类药材需严格辨证施治。寒性体质者慎用苦寒性质的白木通,孕妇禁用活血作用强的品种。野外采集时需与有毒树种如漆树科植物区分,避免误食导致过敏反应。药材炮制过程中需去除杂质及毒性成分,如部分品种需经过九蒸九晒处理。现代临床使用前建议进行成分检测,避免重金属超标风险。贮藏时应置于通风干燥处,防止霉变影响药效。出现皮疹、恶心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