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黄疸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脏肿大及其他肝功能异常。此病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导致皮肤和眼睛发黄。小儿黄疸性肝炎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通常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中更为常见。
在临床表现上,小儿黄疸性肝炎的症状多样,除了明显的黄疸外,可能还伴随食欲减退、乏力、恶心、呕吐等。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腹痛或肝区不适,严重时可能出现肝功能衰竭,导致出血倾向、意识障碍等危重症状。通过血液检查,可以发现肝功能指标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也有助于评估肝脏的大小和结构变化。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在日常护理中,家长需特别关注患儿的饮食和休息。应确保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肝脏负担。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帮助排泄体内的毒素。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就医,尤其是在出现高热、持续呕吐或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预防感染是关键,家长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让患儿接触可能感染的病源。对于乙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接种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发现、科学护理和合理治疗是应对小儿黄疸性肝炎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