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易感人群包括居住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者、免疫力较低者、儿童和老年人、有既往感染史者、居住环境蚊虫密度高者。具体分析如下:
1.居住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者:登革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蚊虫繁殖。这些地区常年存在蚊媒活动,尤其是雨季蚊虫数量激增,导致当地居民接触病媒蚊的机会显著增加。由于登革热病毒在蚊体内可长期存活,该区域居民即使采取防护措施,仍难以完全避免被携带病毒的蚊虫叮咬。
2.免疫力较低者: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或受到抑制时,机体对登革热病毒的抵抗能力下降。某些慢性疾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营养不良人群等,感染后病毒在体内复制速度更快,临床症状更为明显。这类人群不仅更容易被感染,且发展为重症登革热的风险也更高。
3.儿童和老年人: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病毒的清除能力较弱。老年人因机体机能衰退,免疫应答效率降低。这两类人群感染后容易出现高热、出血等典型症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婴幼儿感染登革热后病情进展快,需特别关注。
4.有既往感染史者:登革热病毒有四种血清型,感染某一型后仅对该型产生免疫力。当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时,原有抗体可能增强病毒复制,引发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这种免疫反应会导致更严重的临床症状,如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5.居住环境蚊虫密度高者:居住地积水容器多、卫生条件差会大量孳生蚊虫。老旧社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积水管理不善,蚊虫栖息场所密集。频繁暴露于蚊虫叮咬环境中,接触病毒的概率成倍增加。室内外防蚊措施不足时,感染风险显著上升。
预防登革热需保持环境清洁,及时清理积水容器。户外活动时穿着浅色长袖衣物,使用有效驱蚊产品。出现持续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进行露天活动,居住场所应安装纱窗纱门。医疗机构需加强病例监测和疫情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