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吊兰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常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症。其学名为垂盆草,属于景天科植物,多生长于湿润的岩石或墙壁上,因其茎叶倒垂而得名。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倒吊兰性凉味甘淡,归肝、胆经,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痈肿疮毒等疾病,现代研究也表明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和保肝作用。
倒吊兰的药用部位主要为全草,鲜用或晒干后均可入药。临床常用于湿热型肝胆疾病,如急性肝炎或胆囊炎,常配伍茵陈、栀子等药物以增强疗效。外用时可捣烂敷于患处,治疗痈疖肿毒或虫蛇咬伤。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倒吊兰中的垂盆草苷等成分能降低血清转氨酶,促进肝细胞修复,因此在肝病辅助治疗中有一定应用。民间也用于缓解咽喉肿痛或跌打损伤,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滥用。
使用倒吊兰时需注意体质适应性。因其性凉,脾胃虚寒者慎用,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腹泻等不适。外敷时若出现皮肤过敏应立即停用。孕妇及儿童需严格遵医嘱,不可盲目尝试。药材采集时需避开污染环境,确保无农药残留。现代研究虽支持其部分功效,但不可替代正规治疗,严重疾病仍需结合西医诊疗。贮藏时应置于阴凉干燥处,防潮防霉变,以保持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