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盲部结核形成的肿块大小通常在2-10cm之间,具体取决于病情进展阶段和个体差异。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增厚或小结节,随着病变发展,局部炎症与干酪样坏死可导致肿块逐渐增大,甚至形成较大包块或肠系膜淋巴结融合。
回盲部结核的肿块形成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直接相关。病理上表现为肠壁增厚、溃疡及肉芽组织增生,触诊时可触及质地较硬的固定包块。影像学检查如CT或超声常显示回盲部肠壁不规则增厚伴周围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可见肠腔狭窄或瘘管形成。肿块大小与症状严重程度并非绝对相关,需结合全身表现如低热、盗汗、消瘦及腹泻便秘交替等综合判断。若合并肠梗阻或穿孔,肿块可能因水肿或炎症反应短期内增大。
诊断时需注意与克罗恩病、淋巴瘤或回盲部肿瘤鉴别,肠镜活检及结核菌素试验是关键依据。治疗以抗结核药物为主,肿块通常在规范治疗3-6个月后缩小。密切监测肿块变化及药物副作用,避免自行中断治疗导致耐药。出现剧烈腹痛、呕吐或便血提示并发症可能,需立即就医。饮食上需保证高蛋白高热量,避免粗纤维食物刺激病变肠段。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疗效,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合并梗阻、大出血或瘘管等严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