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等。该病具有季节性,夏秋季发病率较高,与卫生条件密切相关。
伤寒的典型病程分为初期、极期、缓解期和恢复期。初期症状类似感冒,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等。随着病情进展,体温呈阶梯式上升,极期可能出现高热、腹痛、便秘或腹泻。部分患者胸腹部会出现淡红色玫瑰疹,肝脾肿大常见。严重者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或中毒性心肌炎。诊断主要依靠血培养、粪便培养及肥达氏试验。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同时需注意补液及营养支持。预防的关键在于改善卫生条件,确保饮用水安全,做好食品卫生管理,接种伤寒疫苗可提供一定保护。
伤寒患者需严格隔离至症状消失且粪便培养阴性。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选择易消化、少渣饮食,避免诱发肠出血或穿孔。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及腹部体征,警惕并发症发生。恢复期患者仍可能排菌,需持续随访。接触者应医学观察,出现发热及时就诊。疫区居民需加强个人卫生,避免生食海鲜、未洗净蔬果。医务人员处理患者排泄物时需做好防护,污染物需彻底消毒。抗生素使用需规范,防止耐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