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甲型肝炎病毒HAV,属于微小RNA病毒科中的嗜肝病毒属。该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主要引起肝脏急性炎症,但通常不会导致慢性肝炎或长期携带状态。HA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在水体、食物及物体表面存活较长时间。
甲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编码一个多聚蛋白,经切割后形成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构成病毒衣壳,非结构蛋白参与病毒复制。病毒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进入人体,在肠道内复制后经血液到达肝脏,感染肝细胞并引发免疫反应。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2-6周,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黄疸等。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测HAVIgM抗体,该抗体在急性期出现并持续3-6个月。疫苗接种是有效的预防手段,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均已投入临床应用。
注意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需重视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海产品或受污染的水源。感染者应隔离至黄疸出现后1周,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处理。疫苗接种建议用于高危人群,如旅行者、男男性行为者及慢性肝病患者。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病程较长,需密切监测肝功能。病毒对乙醇、含氯消毒剂敏感,但需保证足够作用时间。疫情暴发时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切断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