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伤寒患者发烧体温通常在39°C至40°C之间,属于持续高热范畴。典型表现为阶梯式升温,初期体温逐日递增,约5-7天达峰值,伴随相对缓脉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快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稽留热特征,即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C,持续数周未治疗者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肠伤寒由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引起,发热机制与细菌释放的内毒素直接相关。内毒素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引发持续高热。发热期常伴随头痛、乏力、玫瑰疹等典型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消失。儿童患者可能出现更高体温,而老年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热可能不典型。退热过程多呈渐退型,需警惕体温骤降引发的循环衰竭。
肠伤寒发热需与疟疾、结核等发热性疾病鉴别,血培养或骨髓培养为确诊依据。物理降温时避免酒精擦浴,推荐温水擦拭大动脉处。禁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诱发肠道出血或穿孔。抗生素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曲线变化,过早退热可能掩盖疗效判断。恢复期仍可能出现再次发热,提示潜在复发或并发症。接触者出现37.5°C以上发热应立即排查,疫区旅行史者需特别关注体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