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冗长在婴幼儿中属于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腹胀等症状,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干预。多数患儿通过饮食调整、药物辅助和排便训练可改善症状,少数顽固性病例需手术切除冗余肠段以恢复肠道功能。
治疗乙状结肠冗长需结合患儿年龄和症状制定方案。轻中度患儿首选非手术方法,如增加膳食纤维、补充益生菌促进肠道蠕动,配合缓泻剂软化粪便。医生可能建议规律进行腹部按摩或温水坐浴刺激排便反射。对于反复出现肠梗阻或严重便秘的患儿,需评估是否需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术后需关注吻合口愈合及排便功能恢复。
日常护理中需密切记录患儿排便频率及性状,避免过度依赖泻药。饮食需均衡,适当增加水分和果蔬摄入,但高纤维食物应逐步添加以防胀气加重。术后患儿需定期复查肠镜或造影,监测有无肠粘连或狭窄。若出现发热、持续腹痛或血便,应立即就医排除并发症。家长需耐心引导患儿建立定时排便习惯,避免因疼痛抗拒排便导致症状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