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保养需坚持规律服药、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饮食、适度康复训练、定期监测指标。具体分析如下:
1.坚持规律服药:脑梗塞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复发,同时根据医嘱使用降压、降脂或降糖药物。药物剂量和种类不可自行调整,避免漏服或过量。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确保用药安全性。出现异常出血或不适需及时就医。
2.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脑梗塞的重要诱因,需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空腹血糖维持在7mmol/L以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2.6mmol/L。戒烟限酒,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
3.保持健康饮食:采用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减少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增加全谷物、深色蔬菜及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适量补充水分,避免血液黏稠度增高。吞咽困难者需调整食物质地,预防呛咳。
4.适度康复训练:急性期后尽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从被动关节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结合平衡与步态练习。语言障碍者可进行发音和吞咽训练。训练强度以不引发疲劳或疼痛为限,避免跌倒。康复过程需循序渐进,必要时寻求专业指导。
5.定期监测指标:每3-6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头颅影像学及血液生化指标,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和血栓风险。关注新发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及时就医排查短暂性脑缺血或再梗塞可能。居家监测血压、血糖并记录变化趋势。
脑梗塞患者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情绪波动诱发血压升高。冬季注意保暖,防止血管收缩导致血流不畅。外出时携带病历和应急药物,标注用药信息。家属应学习急救措施,如突发意识障碍或偏瘫立即平卧并联系急救。康复期间避免长时间卧床,预防压疮和静脉血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