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其核心在于辨证施治,结合个体体质与病症特点选择穴位和手法,常见方式包括毫针、艾灸、拔罐等,广泛用于疼痛、内科疾病及亚健康调理。
针灸操作需严格遵循规范。针刺前需对穴位消毒,避免感染;进针手法讲究轻、准、稳,根据病情选择补泻手法,如提插捻转或温针疗法。艾灸需控制温度与时间,防止烫伤;拔罐则需观察皮肤反应,避免留罐过久导致瘀血。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晕针、滞针等现象,需立即停止操作并处理。体质虚弱、孕妇及特殊部位如胸腹需谨慎施针。
注意事项包括治疗前避免空腹或过饱,保持情绪稳定;皮肤破损、出血性疾病或高热患者不宜针灸;治疗后注意保暖,避免受风,4小时内勿接触冷水。部分人群可能出现短暂乏力或局部酸胀,属正常反应。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持证医师操作,切勿自行尝试。针灸需配合生活习惯调整,方能发挥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