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损害和腓总神经损害的表现有一定相似性,但存在关键区别。两者均可导致下肢运动、感觉障碍,但受累范围及典型体征不同,需结合解剖定位与临床表现进行鉴别。
坐骨神经作为全身最粗大的神经,支配范围广泛,损害后症状涉及大腿后侧、小腿及足部。典型表现为膝关节屈曲无力、踝关节背屈及跖屈障碍,伴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感觉减退。严重时可出现垂足征象,但通常伴随腘绳肌无力。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的主要分支,损害后症状集中于小腿前外侧及足背,表现为踝背屈、足外翻无力,特征性体征为马蹄内翻足,但膝关节屈曲功能通常保留。感觉障碍局限于小腿外侧及足背,与坐骨神经损害的广泛分布不同。
鉴别时需注意损伤部位与诱因。坐骨神经损害多见于骨盆骨折、臀部注射损伤或梨状肌综合征,而腓总神经损害常因腓骨头处受压如长时间跷二郎腿或外伤。肌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神经损伤定位。治疗需针对病因,避免误判导致处理延误。康复期需预防肌肉萎缩与关节挛缩,腓总神经损害者应避免足下垂位固定。早期干预对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但严重损伤可能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