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主要通过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传播。当皮肤或黏膜接触受污染的水体时,尾蚴可侵入人体,引发感染。饮用未经处理的疫水或食用被尾蚴污染的水生植物也可能导致感染。
血吸虫病的传播与中间宿主钉螺密切相关。虫卵随感染者粪便或尿液排出后,在水中孵化成毛蚴,进而感染钉螺。钉螺体内发育的尾蚴释放到水中,形成疫水。接触疫水是主要感染途径,常见于农业劳作、洗衣、游泳等活动。部分地区的居民因缺乏安全饮用水,直接使用河沟水,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导致钉螺扩散,扩大疫区范围。
预防血吸虫病需避免接触疫水,如必须接触应穿戴防护用具。饮用煮沸或过滤的水,避免生食水生植物。改善卫生设施,防止粪便污染水源。疫区应定期灭螺,并开展人群筛查和药物治疗。出现发热、皮疹、腹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慢性感染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