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甲肝需结合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血清学检测、流行病学史、排除其他肝炎。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表现:甲肝早期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表现,部分病例出现发热。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典型病例在黄疸出现后症状逐渐减轻,但需注意轻型或无黄疸型病例易被忽略。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也可能出现,需与其他胃肠道疾病鉴别。
2.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是重要指标,通常超过正常值10倍以上。胆红素水平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提示肝细胞损伤。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可能轻度升高,但无特异性。凝血功能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受损。动态监测肝功能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进展。
3.血清学检测:抗甲肝病毒IgM抗体阳性是确诊依据,通常在发病后1周内出现并持续3-6个月。抗甲肝病毒IgG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病毒RNA检测在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价值,但临床较少常规开展。需注意与其他嗜肝病毒抗体交叉反应的鉴别。
4.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6周有疫区旅行或居住史,或接触过甲肝患者是重要线索。食用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如贝类、生鲜蔬菜是常见传播途径。集体单位如学校、军营出现聚集性病例需高度警惕。未接种疫苗或免疫力低下人群风险更高。
5.排除其他肝炎:需通过血清学检测排除乙肝、丙肝、戊肝等其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非感染性肝病也需鉴别。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有助于发现胆道梗阻等非肝炎因素。合并其他基础肝病时需综合评估。
诊断过程中需结合多项结果综合分析,避免单一指标误判。急性期需隔离治疗,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恢复期注意营养支持,避免劳累。接触者建议接种疫苗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