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耳膜穿孔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观察随访、药物治疗、手术修补、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具体分析如下:
1.观察随访:耳膜穿孔较小且无感染症状时可暂不处理,定期复查观察穿孔是否自愈。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期需优先控制炎症,穿孔可能随炎症消退而闭合。若长期无感染且听力影响轻微,可维持现状,但需避免耳道进水或外伤。
2.药物治疗:出现感染时需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控制局部炎症,严重者配合口服抗生素。滴药前需清洁耳道分泌物,避免脓液影响药效。过敏或真菌感染需针对性用药,不可滥用激素类滴耳液。
3.手术修补:穿孔较大或长期未愈需行鼓膜成形术,常用颞肌筋膜或软骨膜修补。术前需确保中耳无活动性炎症,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及耳道进水。成功率受穿孔位置、大小及患者体质影响。
4.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或游泳时使用耳塞阻挡污水进入,洗头后及时擦干外耳道。潮湿环境易引发细菌滋生,导致感染反复。禁用棉签深入掏耳,以免损伤穿孔边缘或带入病菌。
5.避免用力擤鼻:擤鼻时双侧鼻孔交替轻压,防止气流经咽鼓管冲击耳膜。感冒或鼻炎发作时及时治疗,减少鼻咽部分泌物反流至中耳的风险。
慢性中耳炎耳膜穿孔后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使用偏方或药物。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听力下降明显或眩晕等症状出现时需立即就医。术后恢复期定期复查,监测听力及穿孔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