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需进行鼻腔内窥镜检查、鼻窦CT扫描、过敏原检测、血常规检查、鼻阻力测定。具体分析如下:
1.鼻腔内窥镜检查:通过软管式内窥镜观察鼻腔内部结构,检查是否存在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息肉或肿瘤等病变。该方法直观清晰,能发现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等异常情况,帮助判断阻塞部位及程度。检查过程需配合表面麻醉,避免不适感。
2.鼻窦CT扫描:利用断层成像技术显示鼻窦及周围骨骼的立体结构,明确是否存在鼻窦炎、囊肿或占位性病变。扫描可清晰呈现窦腔积液、黏膜增厚等细节,尤其适用于反复鼻塞或伴随头痛的患者。检查时需保持静止,避免金属物品干扰成像。
3.过敏原检测: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筛查引发鼻黏膜肿胀的过敏物质,如花粉、尘螨等。阳性结果可提示过敏性鼻炎,指导后续避免接触或脱敏治疗。检测前需停用抗组胺药物,防止假阴性。
4.血常规检查:分析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炎症。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提示过敏反应,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与细菌感染相关。该检查辅助鉴别感染性或非感染性鼻塞,需空腹采血以保证结果准确。
5.鼻阻力测定:使用鼻压计测量气流通过鼻腔时的阻力值,量化评估通气功能。数据可反映单侧或双侧阻塞程度,动态监测治疗效果。检查需配合呼吸动作,避免鼻腔收缩影响结果。
出现鼻塞时避免用力擤鼻,防止黏膜损伤或中耳压力异常。长期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结构性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因素。根据检查结果选择针对性治疗,避免自行使用减充血剂导致药物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