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提前属于月经不调的一种常见表现。正常月经周期为21-35天,若连续多次周期短于21天,或较自身规律周期明显提前超过7天,即可视为异常子宫出血中的月经频发。这种情况可能与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异常或器质性疾病相关,需结合具体症状综合判断。
月经周期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精密调控,提前来潮往往反映激素水平失衡。黄体功能不足时,孕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内膜提前脱落;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疾病或围绝经期过渡阶段也可能引发周期缩短。精神压力、过度减肥、盆腔炎症或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均可干扰正常周期。若伴随经量异常、痛经加剧或非经期出血,需警惕病理性因素。
观察记录至少3个月经周期的变化,包括出血天数、经量及伴随症状。避免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调节周期,尤其需排除妊娠相关出血后再干预。长期周期紊乱可能影响生育功能或导致贫血,建议通过基础体温测定、性激素六项和超声检查明确病因。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减少精神压力有助于内分泌稳态。若40岁以上女性频繁出现周期缩短,需评估卵巢储备功能及子宫内膜病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