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确实可能出现在小儿心律失常的症状表现中,但相对成人而言较为罕见。小儿心脏结构、电生理特性与成人存在差异,房颤的发生率较低,但并非不存在。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或心脏术后患儿可能出现房颤,需结合具体病因分析。
小儿房颤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可能包括心悸、乏力、胸闷或活动耐量下降,但婴幼儿常表现为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非特异性症状。诊断需依赖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监测,明确心房电活动的紊乱。部分患儿房颤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相关,如短QT综合征或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需进一步基因检测。治疗上需权衡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或导管消融的选择,同时积极处理原发心脏疾病。
小儿房颤的评估需谨慎排除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扑或室上速,避免误诊。长期房颤可能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影响心功能,需定期随访心脏超声。抗凝治疗在儿童中应用较少,但合并血栓高危因素时仍需考虑。家长应关注患儿症状变化,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律失常。医疗团队需制定个体化方案,兼顾安全性与生长发育需求,必要时联合儿科心脏专科与电生理专家共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