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视网膜炎、肺炎、先天性感染。具体分析如下: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常见病原体之一,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和乏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血液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增多。该病多为自限性,但免疫功能低下者症状可能较重。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严重时可考虑抗病毒药物。
2.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炎,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和肝区不适。免疫功能正常者多为轻度肝炎,可自行恢复。免疫功能受损者可能出现重型肝炎,甚至肝衰竭。诊断需结合血清学检查和肝组织病理,治疗包括保肝和抗病毒措施。
3.视网膜炎: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是艾滋病患者。症状为视力下降、飞蚊症或视野缺损。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和坏死。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失明。治疗以全身或局部抗病毒药物为主,需长期随访。
4.肺炎:巨细胞病毒肺炎常见于器官移植后或免疫功能抑制者,表现为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胸部影像学显示间质性肺炎改变。病情严重者可进展为呼吸衰竭。诊断依赖病原学检测,治疗需联合抗病毒和支持疗法。
5.先天性感染: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感染。新生儿可能出现黄疸、肝脾肿大、听力障碍或神经系统损伤。部分患儿出生时无症状,但后期可能出现发育迟缓。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监测至关重要,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免疫功能正常者通常症状轻微,但免疫功能低下者需高度警惕。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可降低感染风险。孕期妇女应加强筛查,新生儿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诊断明确后,根据病情选择观察或抗病毒治疗,同时注意药物副作用。定期复查有助于评估疗效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