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火旺是中医常见证候,主要表现为阴液不足导致虚火内扰。判断依据包括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典型症状,结合体质与生活习惯综合评估。
阴虚火旺的成因多与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辛辣饮食或久病耗伤阴液有关。阴液亏虚无法制约阳气,虚火内生,表现为上半身燥热如面部潮红、咽痛、下半身虚寒如腰膝酸软。舌象与脉象是重要诊断依据:舌质红绛、苔少或剥落,脉象细数无力。部分人群可能伴随耳鸣、头晕、大便干结或夜间汗出明显。长期未调理可能进一步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
辨别阴虚火旺需与实火、阳虚等证候区分。实火者症状更剧烈如高热、便秘、舌苔黄厚,阳虚者以畏寒肢冷为主。调理以滋阴降火为原则,常用中药如知母、黄柏、生地、麦冬,但需避免过度清热伤脾。饮食宜清淡,多食百合、银耳、梨等,忌辛辣燥热食物。长期症状未缓解或加重者,建议由中医师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