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包括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过敏反应、血液系统异常。具体分析如下:
1.肝功能损害:抗结核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或肝区不适。严重时可能导致药物性肝炎,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判断。
2.胃肠道反应:常见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等症状,可能与药物直接刺激胃黏膜或影响肠道菌群有关。轻症可通过调整服药时间或联用护胃药物缓解,严重者需考虑更换药物。长期用药可能加重消化道溃疡风险。
3.神经系统毒性:部分药物可能引发周围神经病,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或肌肉无力。维生素B6可用于预防或减轻症状。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头痛、眩晕或精神异常,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干预。
4.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或发热,严重时出现过敏性休克或剥脱性皮炎。一旦发生需立即停药并抗过敏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对特定药物存在交叉过敏,用药前需详细询问过敏史。
5.血液系统异常:少数情况下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贫血或血小板降低,表现为乏力、易感染或出血倾向。定期血常规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必要时需暂停用药或调整剂量。
用药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中断治疗。定期复查相关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出现不适症状应第一时间就医,不可拖延。联合用药时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减少不良反应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