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负压吸附体表穴位或局部皮肤,达到疏通经络、祛湿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操作流程包括准备器具、选择部位、实施吸附及后续处理,需结合患者体质与症状调整具体方法。
拔罐前需准备玻璃罐、酒精棉球、止血钳等工具,检查罐体是否完好。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术部位,常用区域为背部、肩颈或四肢肌肉丰厚处。用止血钳夹取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快速绕圈以排出空气,迅速扣于皮肤上,利用负压吸附。留罐时间通常5-15分钟,期间观察皮肤颜色变化,若出现紫红或暗红属正常反应。起罐时轻压罐口边缘皮肤使空气进入,缓慢取下,避免强行拉扯。操作后擦拭局部皮肤,嘱咐患者保暖避风,适当饮用温水促进代谢。
拔罐需注意禁忌症与操作安全。皮肤破损、水肿、高热或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施术,孕妇腰骶部及腹部禁用。操作时避开大血管、神经密集处,避免烫伤或留罐过久导致水疱。酒精棉球蘸取适量酒精,防止滴落灼伤。拔罐后出现轻微瘙痒或淤青属正常现象,若出现水疱需消毒处理,感染需就医。施术者需掌握基本解剖知识,根据患者反馈调整吸力与时间,体质虚弱者缩短留罐时长。拔罐后24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或剧烈运动,确保疗效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