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说的风火是两种病理因素结合形成的证候或病机,指外感风邪与内热火邪相互交织引发的病症。风为阳邪,具有升发、向上、游走不定的特性;火为热之极,易耗伤津液、生风动血。两者相兼,常表现为发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皮肤疮疡等阳热症状,或出现抽搐、眩晕等肝风内动的表现。
风火证的形成多与体质、外感或情志因素相关。平素阴虚阳亢者易感风邪化热,或外感风邪未及时解表,郁而化火;长期情绪不畅、肝气郁结亦可化火生风。临床常见于感冒、眩晕、面瘫、皮肤病及部分急慢性炎症性疾病。治疗需遵循疏风清热或熄风泻火原则,如用桑菊饮疏散风热,羚角钩藤汤平肝熄风。外治法如针灸取风池、合谷等穴位疏风泄热。日常需观察症状变化,风火相煽易伤阴液,久病可能转为阴虚风动,需及时调整滋阴药物。
风火证需与单纯风寒或实热证鉴别,避免误用温燥药物助火。饮食忌辛辣燥热之物,宜清淡甘凉如梨汁、绿豆。情志失调会加重肝火,需保持情绪平稳。老年及儿童患者出现高热抽搐等风火炽盛表现时,可能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中药使用如栀子、黄连等苦寒药需中病即止,防止损伤脾胃。孕妇慎用熄风类药物如钩藤、羚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