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术需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动作轻柔减少尿道损伤、选择合适导管型号确保通畅、妥善固定防止滑脱、观察尿液性状及时发现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导尿术属于侵入性操作,必须遵循无菌原则。操作前彻底清洁双手并戴无菌手套,使用碘伏等消毒液对尿道口及周围皮肤进行充分消毒。导尿包及导管需确保无菌状态,避免重复使用。操作过程中防止污染导管,减少细菌逆行进入泌尿系统的风险。术后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更换尿袋,降低尿路感染概率。
2.动作轻柔减少尿道损伤:尿道黏膜较为脆弱,操作时需手法轻柔。插入导管时避免暴力推送,遇到阻力可稍作停顿或调整角度。男性患者尿道较长且存在生理弯曲,需提起阴茎与腹壁成60度角以减小阻力。女性患者需辨认清楚尿道口位置,避免误入阴道。操作过程中若出现明显疼痛或出血,应立即停止并评估原因。
3.选择合适导管型号确保通畅:导管粗细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成人常用12-18号,儿童选用更细型号。过粗易造成尿道压迫或撕裂,过细可能导致引流不畅或漏尿。对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可选择弯头导管以绕过梗阻部位。血尿或脓尿患者需选用管腔较大的导管,防止堵塞。长期留置时优先使用硅胶材质以减少刺激。
4.妥善固定防止滑脱:导管插入后需用无菌敷贴或固定器固定于大腿内侧或下腹部。避免直接粘贴在阴茎或阴唇皮肤上,防止撕脱伤。留置导尿时需保持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尿液反流。翻身或移动时注意牵拉导管,避免意外拔出。躁动患者可酌情使用约束带,但需定时放松观察皮肤情况。
5.观察尿液性状及时发现问题:术后需记录尿量、颜色及透明度。正常尿液为淡黄色清亮液体,若出现血尿、脓尿或絮状沉淀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或损伤。无尿或少尿需检查导管是否堵塞或位置不当。长期留置者定期进行尿液常规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更换尿袋时观察连接处有无渗漏,确保引流系统密闭。
导尿过程中需评估患者耐受性,操作后询问主观感受。出现寒战、发热或腰痛需警惕严重感染。留置期间每日清洁尿道口,定期更换整套引流装置。拔管前尝试夹闭导管训练膀胱功能,避免突然拔除导致尿潴留。操作记录需详细完整,包括导管型号、插入深度及尿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