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主要用于评估神经传导功能、检测肌肉电活动状态、诊断周围神经病变、判断肌肉损伤程度、定位神经压迫或卡压位置。具体分析如下:
1.评估神经传导功能:肌电图通过记录神经电信号传递的速度和幅度,反映神经纤维的完整性及传导效率。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波幅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脱髓鞘或轴索损伤,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检查时需在神经走行部位施加电刺激,并在远端记录反应电位。
2.检测肌肉电活动状态:针电极插入肌肉可观察静息状态下的自发电位及主动收缩时的运动单位电位。异常自发电位如纤颤波或正锐波提示肌肉失神经支配,而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或波幅增高可能为慢性神经源性损害。该方法能区分神经源性与肌源性病变。
3.诊断周围神经病变:肌电图可明确周围神经损伤的范围和性质。例如腕管综合征表现为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而腓总神经麻痹可见腓骨小头处传导阻滞。结合神经传导与针极肌电图结果,能判断病变属于局灶性、多发性还是弥漫性。
4.判断肌肉损伤程度:通过分析肌肉主动收缩时的电活动模式,评估肌纤维丢失或坏死的严重程度。肌源性损害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及多相波增多,见于肌营养不良或炎性肌病。动态监测可追踪病情进展或恢复情况。
5.定位神经压迫或卡压位置:神经传导检查可精确测定受压节段。例如肘管综合征在尺神经跨肘部处传导速度明显减慢,而近远端节段正常。结合肌肉异常电活动的分布范围,能准确定位神经卡压的解剖位置,为手术或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前需清洁皮肤并避免使用润肤产品,以免影响电极导电性。空腹状态可能干扰结果,建议正常进食。凝血功能异常者慎用针电极检查。检查后局部可能出现短暂酸痛或瘀青,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孕妇或装有心脏起搏器者需提前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