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肠综合征的症状包括腹泻、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脱水。具体分析如下:
1.腹泻:
短肠综合征患者因肠道吸收面积大幅减少,导致食物快速通过残留肠道,水分和营养物质无法充分吸收,引发持续性水样腹泻。腹泻程度与残留肠段长度相关,严重者每日排便可达10次以上,伴有未消化食物残渣。长期腹泻易引发肛周皮肤糜烂,需通过止泻药物和调整饮食缓解。
2.体重下降:
由于肠道吸收功能严重受损,患者无法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热量和营养素,导致体重进行性减轻。即使增加进食量,仍可能因吸收障碍出现营养不良性消瘦。需依赖肠外营养支持或特殊配方肠内营养制剂维持体重。
3.营养不良:
短肠综合征患者常缺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表现为肌肉萎缩、水肿、贫血等。维生素B12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可引发神经系统病变或凝血功能障碍。需定期监测营养指标并通过静脉补充或微量营养素强化治疗。
4.电解质紊乱:
肠道缩短后,钠、钾、镁等电解质吸收不足,易出现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甚至抽搐。需根据血检结果调整口服或静脉电解质补充方案,尤其关注术后急性期平衡。
5.脱水:
频繁腹泻和液体摄入不足导致体液大量丢失,引发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低血压或肾功能损伤,需通过静脉补液及口服补液盐维持水合状态。
短肠综合征的治疗需多学科协作,根据残留肠道长度和功能制定个体化方案。早期干预以稳定代谢为主,长期管理侧重营养支持与肠道适应性训练。部分患者可能需手术延长肠道或移植,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定期随访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