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确实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但发生率相对较低。过敏体质人群或对荔枝中特定成分敏感者更容易出现症状。荔枝过敏属于食物过敏范畴,其发生与个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有关。
荔枝含有多种蛋白质、多糖及酚类物质,这些成分可能成为过敏原。部分人群食用后会出现口腔瘙痒、皮肤红斑、嘴唇肿胀等典型过敏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研究发现,荔枝果皮和果肉中的某些蛋白质与桦树花粉等常见过敏原存在交叉反应性,这意味着对特定植物过敏的人群可能对荔枝更敏感。未成熟荔枝含有较高浓度的次甘氨酸A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这些物质可能加重免疫反应,但主要毒性作用与低血糖相关而非直接导致过敏。
食用荔枝前需充分清洗并去除果皮,避免残留农药或果皮成分引发接触性过敏。首次尝试荔枝者可少量测试,观察是否出现皮肤或消化道异常反应。若曾有水果过敏史,建议咨询医生并备好抗组胺药物。出现呼吸困难、面部肿胀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需注意荔枝过敏与荔枝病不同,后者是因过量食用未成熟荔枝导致的低血糖综合征,与免疫机制无关。储存过程中霉变的荔枝可能产生毒素,食用后易被误判为过敏反应,需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