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严重可能导致听力下降、鼓膜穿孔、中耳粘连、继发感染引起化脓性中耳炎、长期积液引发胆脂瘤。具体分析如下:
1.听力下降: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压迫鼓膜及听骨链,导致声音传导受阻,表现为耳闷、耳鸣及渐进性听力减退。积液黏稠时听力损失更明显,长期未治疗可能发展为混合性耳聋。
2.鼓膜穿孔:积液持续存在使鼓膜张力增加,可能造成鼓膜变薄甚至破裂。穿孔后耳道流液,听力进一步下降,需手术修补。穿孔未及时处理易引发反复感染。
3.中耳粘连:长期炎症导致中耳黏膜纤维化,听小骨与鼓膜粘连固定,声音传导功能丧失。粘连严重时需手术分离,但术后可能复发。
4.继发感染引起化脓性中耳炎:积液成为细菌培养基,引发急性化脓性感染,表现为剧烈耳痛、发热及脓性分泌物。反复化脓可破坏听骨链,增加治疗难度。
5.长期积液引发胆脂瘤:慢性炎症刺激中耳上皮异常增生,形成胆脂瘤。胆脂瘤侵蚀周围骨质,可能损伤面神经或内耳,需手术清除并重建听力结构。
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用力擤鼻或耳道进水。治疗期间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听力及鼓膜状态。儿童患者需关注语言发育,防止听力损失影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