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肺氧合呼吸术需注意严格监测凝血功能、避免感染风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合理调整抗凝方案、定期评估器官功能。具体分析如下:
1.严格监测凝血功能:体外膜肺氧合过程中血液接触异物表面易引发凝血异常,需动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防止出血或血栓形成。抗凝不足可能导致管路栓塞,过度抗凝则增加出血风险,需根据检测结果个体化调整。
2.避免感染风险:管路及穿刺部位是感染的高发环节,操作需严格无菌,定期更换敷料并监测体温、白细胞等指标。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菌血症或败血症,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同时缩短使用时间以降低感染概率。
3.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流量设置需与患者心功能匹配,过高可能增加心脏负荷,过低则无法满足氧供需求。实时监测血压、中心静脉压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及时调整参数,避免低灌注或容量过负荷。
4.合理调整抗凝方案:不同患者对抗凝药物敏感性差异大,肝素用量需结合活化凝血时间或抗凝血因子活性调整。合并肝功能异常或出血倾向时需谨慎,必要时更换抗凝策略。
5.定期评估器官功能:长时间运行可能引发急性肾损伤、脑缺氧等并发症,需每日检查尿量、肌酐及神经系统体征。一旦发现器官功能恶化,应权衡继续支持的必要性,避免不可逆损伤。
实施过程中需关注设备报警提示,确保电源及气源稳定,专人值守以防突发故障。每日检查管路连接是否牢固,避免空气栓塞。团队协作至关重要,多学科讨论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