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检查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肝功能检查、病毒核酸检测、肝脏影像学检查、肝组织活检。具体分析如下:
1.血清学检测:通过抽取静脉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及核心抗体,判断是否感染病毒及感染阶段。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现症感染,表面抗体阳性代表具有免疫力。不同抗体组合可区分急性或慢性感染,以及病毒复制活跃程度。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2.肝功能检查:通过血液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评估肝脏损伤程度。转氨酶升高反映肝细胞炎症或坏死,胆红素异常可能提示胆汁淤积或肝衰竭。但肝功能异常并非乙肝特有,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病因。
3.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直接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DNA含量,判断病毒复制活跃性及传染性强弱。高病毒载量需警惕肝硬化和肝癌风险,也是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依据。检测灵敏度高,可发现隐匿性感染。
4.肝脏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CT或磁共振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变化,筛查肝硬化、肝肿瘤等并发症。超声检查无创便捷,可发现早期肝纤维化;增强影像能进一步鉴别占位性病变性质。影像学结果需与实验室检查联合评估。
5.肝组织活检:通过穿刺获取少量肝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但属有创操作,通常在其他检查无法确诊时采用。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并评估出血风险。
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以上,避免剧烈运动影响肝功能指标。孕妇和凝血功能障碍者慎做肝活检。影像学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不同检查方法各有侧重,临床常需多项联合应用。定期复查对慢性感染者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