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积确实可能导致肿块的形成。寄生虫在人体内寄生、繁殖或移动过程中,可能引发局部组织炎症、纤维化或肉芽肿反应,从而形成可触及的肿块。这类肿块常见于皮下组织、腹腔或内脏器官,具体表现与寄生虫种类、感染部位及病程阶段密切相关。
寄生虫引起的肿块通常与感染类型相关。例如,囊尾蚴病猪带绦虫幼虫感染可在皮下或肌肉形成无痛性结节;包虫病棘球蚴感染则多在肝脏、肺部形成缓慢增大的囊性肿块。血吸虫感染可能导致门静脉周围纤维化,表现为肝区硬块。蛔虫重度感染时,虫体纠缠成团可能引发肠梗阻,腹部触诊可及条索状包块。某些寄生虫幼虫移行至皮肤或深层组织时,会引发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形成游走性肿胀或硬结。免疫系统对虫体或虫卵的过度反应也可能促进肉芽肿形成,进一步发展为质地较硬的肿块。
寄生虫性肿块需与肿瘤、结核等疾病鉴别诊断。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可辅助定位,血清学检测或活检有助于明确病原体。治疗需结合抗寄生虫药物,严重者需手术切除。预防重点在于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或接触疫水。出现不明原因肿块时,尤其伴随发热、嗜酸粒细胞升高或疫区接触史,应及时排查寄生虫感染。忽视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肿块持续增大或转移,造成不可逆器官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