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感染传播、循环超负荷、免疫反应、体温异常。具体分析如下:
1.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部分受血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或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引发过敏性休克。这类反应通常由血浆中的蛋白质或供血者血液中的过敏原引起,轻度症状可通过抗组胺药物缓解,重度需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急救措施。
2.感染传播:尽管血液筛查技术已显著提升,但仍有极低概率传播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常见风险包括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潜伏期感染或新型病原体可能无法被完全检测,需严格把控血源质量与筛查流程。
3.循环超负荷:短时间内输入过量血液可能导致心脏负担过重,引发呼吸困难、肺水肿或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儿童或心功能不全者风险更高,需控制输血速度与总量,必要时使用利尿剂减轻负荷。
4.免疫反应:异体血液可能引发溶血或非溶血性免疫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或血红蛋白尿。血型不符或白细胞抗原差异是主因,严格交叉配血与成分输血可降低风险,出现症状需立即中止输血并干预。
5.体温异常:快速输入低温储存血液可能引发低体温,导致心律失常或凝血功能障碍。血液加温装置可预防此类问题,尤其适用于大量输血或新生儿患者,需监测体温并调整输注温度。
输血前需充分评估适应症与禁忌症,选择匹配血型与成分,全程监测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处理。严格无菌操作与规范储存流程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医护人员应熟悉应急预案以确保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