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虫病是由羌虫叮咬传播的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羌虫病立克次体,通过羌虫幼虫叮咬人体时侵入血液,导致发热、皮疹、焦痂等典型症状。
羌虫病的传播依赖于羌虫的生活周期。羌虫幼虫常栖息于草丛或灌木丛,叮咬人类或动物后,立克次体在体内繁殖,随血液扩散至全身。叮咬部位通常形成特征性焦痂,伴随淋巴结肿大。立克次体侵袭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损伤。流行地区多见于热带、亚热带,雨季或野外活动后发病率升高。早期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测,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预防羌虫病需避免在羌虫活跃区域长时间停留,穿着长袖衣物并使用驱虫剂。接触可疑环境后及时清洗皮肤,检查有无虫咬痕迹。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皮肤焦痂,应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肺炎、脑炎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目前尚无疫苗,抗生素治疗为首选方案,早期用药可显著改善预后。